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选学区房面对宣传要加倍留心

发表于2014-11-19

新一季的秋季入学招生又拉开帷幕。“学区房”再次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。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中发现,由学区房衍生出来各种问题依然存在。

今天,记者再次将购买学区房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罗列出来,希望给广大购房者提供参考。

2010年,沈先生在人和附近挑选了一套房。当初,置业顾问承诺业主孩子可以就读人和小学。在该片区,人和小学拥有不错的口碑。

可是去年,当沈先生为孩子进行入学登记报名时才发现,该小区并未同任何学校进行合作。按照划片入学,孩子将被分到另一所小学。突如其来的变化,让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。回家认真翻阅购房合同,沈先生的确也没有看到相关条款。“当初就是听信了置业顾问的一面之词,现在去找开发商理论也是口说无凭了。”沈先生愤愤地说。

在重庆晨报记者的走访中发现,沈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案。市民在买房过程中往往过多听信置业顾问的口头说辞。等到孩子真正到了入学年龄时才发现不对劲了,而此时想要维权已根本无从下手。

面对宣传要加倍留心

在南岸区某楼盘,业主周女士告诉记者,“当初宣传说小学和中学是与名校合作办学,幼儿园为知名教育集团旗下的双语幼儿园。”基于如此优越的教育资源,当时周女士欢欢喜喜地签了购房合同。但交房时,周女士竟被抱歉地通知,小区的中学尚未落实,幼儿园将延迟半年开学。虽然最终中学是入驻了,但却不是当初宣传中的中学,这让周女士等一众业主非常失望。

重庆静升律师事务所钟雨江律师表示,教育资源的稀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,如果开发商卖房时以这些要素为卖点,而最终却没有落实,业主是有权追究开发商责任的。“按照相关法律条款规定,一旦在宣传资料里涉及到‘学区’概念,都应承担法律责任。”钟雨江解释道,目前不少开发商在报纸等媒体上刊发的广告内容都相当谨慎,但在印制的传单上则尽显夸张之能,以为这样就可以规避职能部门的查处。但开发商通过任何途径、任何手段进行宣传时,都应符合“真实、有效”的原则,否则就有欺诈嫌疑。

除此以外,他还提醒消费者,如果开发商只与学校签订了“意向协议”,就一定要加倍留心。“‘意向协议’很有可能存在变数。”

教育合作模式繁多

与前两种情况不同,一些楼盘确实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,但教育资源的分配却不尽相同。以南岸区某教育大盘为例,去年底,万州肖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,入手了一套小三房。“朋友的孩子从小就在社区内上学,听说师资力量也不错。”肖女士向记者表示。

但谁曾想到,前不久肖女士突然发现,自己买的房子居然没有教育指标,只能享受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入学的机会。这让她很不开心。不曾想到,与朋友买房仅仅隔了3年,社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。

克而瑞首席分析师何旭告诉记者,现在的学区房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太多,而且每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变数。消费者在购买前,一定要对所购房屋的学区合作模式弄清楚,以免“竹篮子打水一场空”。


上一页|1|
/1页